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反方向看《海角七號》:小小的樂趣和心得
自行拍攝:墾丁國家公園,白砂。劇中一部分的海灘景取自此地。
剛剛才把之前買的《海角七號》DVD本片看完。身為一個自以為可以當場買到信義威秀最後一場電影票的宅男,這麼晚才看完海角七號應該不是一件太過於意外的事情。
雖然說海角的情節和對話已經變成了大街小巷所熟知的爛梗,而且大概是被整天放「愛你愛到死」和「國境之南」的7-11給洗腦了,是我決定春節家人的旅行去恆春的,在捏晚所有梗、去完大部分景點之後,也許看海角七號的樂趣就這樣完全消失了吧。
在看海角前我是這樣想的。看完之後我才發現我錯了。
來小小寫一下我所看到的海角七號好了。警告:很多雷。
電影截圖:從西門町到恆春半島的鄉下。
電影截圖:「土地也要BOT,山要BOT,現在連海也要給我BOT!」
《海角七號》一開始給我的感覺真的太有趣了!透過每一個人物,逐漸讓你進入恆春半島的世界之中。一個樂團表演的爭執,帶出了恆春人如何看墾丁大幅開發和BOT的觀感;從友子的若干對話帶出了一些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和聽不懂台語的尷尬情形。也許配角過於強勢,但是每個配角都可能是在台灣的人們的一個小小縮影。從這樣的氣氛之下,寄不到海角七號的情書正式出現了,也開啟了從電影一開始就步好的另一個重要路線。
雖然說已經去過恆春,看過了那一些電影取景的景點,還是覺得海角七號中對於恆春一帶的鄉間有著獨特而且不做作的取景方式,呈現了台灣鄉村的一些真實風貌。在海角七號大紅過後,西門北面出現了一些販賣紀念品的商家,使得整個景象有點小變了調,倒是有點可惜的事情。
電影截圖:樂團徵選會中阿嘉彈奏吉他的畫面。
電影截圖:回憶起曾經的樂團夢...
電影截圖:傳統喜宴的一角。
樂團的籌備和組成是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形成的重要橋段。而這個一時湊成的雜軍雖然可能沒有人看好,但是每個人都能夠表現出對於音樂獨特的一種熱情。一開始的爭執雖然激烈,但在劇情中每個人都希望把表演做好。對於看到那些情書、覺得或許能在這個樂團中找到希望,並且在這個樂團認識了友子的阿嘉而言,很多事情也就在這一些時間發生。
這部分的劇情可能是最混亂的,有阿嘉對於友子的感情,有有關海角七號情書的故事,更有樂團練習的混亂和認真。然後還在劇中加上了一些台灣小鄉下集會的一些片段,使得整個劇情更加地貼近台灣的故事。
電影截圖:最終樂團演唱一景。
看到最後,真的覺得有點百感交集。那就來寫個大雜燴般的感想吧。請容許我虎頭蛇尾。
最後意外找到了海角七號情書的主人,而男女主角的戀愛故事也似乎以一個漂亮的方法,在一場十分熱鬧的演唱會下完結。而最後的最後是光復當年,海角七號信的雙方,離別當時回憶的情節。
這個部分是海角七號第二個讓我十分喜歡的部分,混雜的路線重新透過演唱會的內容找到了相同的歸屬,雖然可能是老套的愛情故事,但是這樣的方式還是或多或少地使我有所感動--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主角們和配角們的故事,都能有一個完美的收尾。也因為這樣,使得前面的鋪敘在後面顯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感動。
不知不覺已經把對於劇情的想法講完了 XD。
海角七號到底留下了什麼?成就了什麼?
是不是留下的只有那些有趣的對話?留下的只有對恆春半島製造了很多新的景點和商機?留下的是否只有演員們接不完的廣告和演出機會?
其實膚淺地來講是這樣沒有錯。
海角七號其實並不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他的劇情起伏太大,路線太混亂,配角太突兀,對話過於粗俗,作為商業片又少了那麼一點特效上或演員上的賣點。
但是我覺得海角七號帶來了一種療傷的感覺。在這個政治混亂、人心不安的台灣之中,能夠透過一部電影,表現歷史中和現在的台灣故事,也反映了台灣鄉間的現狀,而透過生動的人物、劇情的起承轉合、過去和現在的戀愛故事,在本身不太傑出的戲劇內容之中,意外地可能對於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展現了無比的親切性和認同感。
突然想起了一些看過的報導,仔細想想:海角七號的網路爆紅是一個意外嗎?或許是吧,誰也不知道海角七號會變成如此熱門的電影。但是這樣子不做作而具有若干情感的商業電影,或許正是台灣這個時候所要的一部電影吧!
對於一個反著看海角七號,從被捏光光到有心力看完整部電影,感覺仍然很有趣。
這部片子看完之後讓我覺得很有感觸,所以一口氣看完129分鐘的電影過後,一口氣把自己所有的心得打出來。這部片子能成為2008台灣影響力極大和票房破紀錄的電影果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希望以後能夠再遇到這種反方向看電影的有趣經驗,能夠在看的時候驚呼「原來是這樣被講出來的啊!」「這個地方這樣拍真是好看!」「在兩個地方分開開,卻剪接地還ok嘛!」的這些不同的感覺。
看完海角七號給我很愉悅的感覺。也該找個機會再去去恆春玩吧! XD
p.s. 本文章中所有電影截圖部分皆為從DVD中截出,為介紹而合理使用,並長寬各縮小50%以避免利益衝突。如有仍任何版權問題請留言告知,感謝!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